明朝初期的几位皇后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厚的印记,无论是在政治、权力还是人际关系上,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。若论威望和贤德,首推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;若论政治眼光和远见,则应是太宗朱棣的徐皇后;至于心机和手腕,则属于仁宗朱高炽的张皇后。而若说到曲折和传奇的命运,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孙氏便无疑是其中最具戏剧性的一位。
孙氏不仅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由贵妃晋升为皇后的女性,还拥有非凡的野心和手段。然而,她的这一晋升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早期她一直处于自己的婆婆——张皇后的压制之下,失去了正统年间对朝廷的实际影响力。直到土木堡之变后,孙氏才第一次完全行使了太后的职权,从而稳定了朝局。并且在夺门之变中,她竭尽全力帮助自己的亲生儿子朱祁镇重新登上了皇位。
虽然孙氏的名字在史书中并没有直接记录,电视剧中所描绘的孙若薇完全是虚构的角色,但孙氏本人的经历却十分值得关注。她出生于建文元年,山东邹平人,父亲孙愚当时在永城县担任主簿。朱棣成功靖难后,封朱高炽为太子,而太子妃张氏的母亲正是永城人,与孙家有着深厚的世交情谊。因此,孙氏在永乐八年才十二岁时,便被张太子妃推荐进入宫中,作为皇孙朱瞻基的正妃人选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命运常常与人计划相悖。到了朱瞻基成婚的年龄,皇宫的钦天监进行了一次命理推算,结果却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——朱瞻基的妻子应该来自鲁地。虽然邹平属山东,但历史上属齐地,因此最终,朱瞻基的皇后竟然是来自济宁的胡善祥,而孙氏则被册封为皇太孙嫔。朱瞻基即位后,胡善祥成为皇后,孙氏晋升为贵妃。至于孙氏如何巧妙地将胡善祥“拉下马”自己爬上皇后宝座,这一过程在关于胡善祥的讨论中已有详细记录,此处不再赘述。
朱瞻基驾崩后,按例所有未封皇后的妃嫔应随其殉葬,然而,由于宫中实权掌握在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手中,除了孙皇后,另有两位妃嫔得以生还,一位是已退位的前皇后胡善祥,另一位则是为朱祁钰诞下的吴贤妃。虽然孙皇后对这两位妃嫔并无好感,但她选择听从婆婆的决定,不敢反驳。此时,孙皇后的所有心思都集中在儿子朱祁镇的继位上。
朱祁镇年仅九岁,朝中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,甚至有人传闻张太后意图立外藩为帝。这一消息让孙皇后心急如焚,担心局势失控。幸运的是,张太后稳定了局势,迅速召集了顾命大臣,扶持朱祁镇继位。尽管朱祁镇年幼无法亲政,但张太后巧妙地安排内阁三杨掌控政务,元老胡濙统御群臣,张辅主理军务,自己则深居幕后,稳住了局面。孙皇后对婆婆的雷霆手腕由衷佩服,也对其为朱祁镇所做的一切深感感激,尽管内心却感受到与婆婆之间的差距。此时,孙皇后恭敬安分,避免给婆婆添乱,这一时期也是她与张太后关系最为和谐的时候。
随着朱祁镇登基,张太后成为太皇太后,孙皇后晋升为孙太后。正统七年,张太后去世,曾经高高在上的太皇太后终于离世,孙太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权力巅峰。然而,她的内心并未因此感到庆幸,反而更加理解和尊敬自己那位当年严格压制她的婆婆。此时,朱祁镇已经成年并开始亲政,朝局趋于稳定,孙太后度过了几年的平静日子。
然而,随着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的发生,孙太后的宁静生活被打破。当得知朱祁镇被瓦剌俘虏的消息时,孙太后简直如遭晴天霹雳,悲痛欲绝。整个宫廷陷入了极度的混乱,宫女们哭泣不止,大臣们也纷纷向宫中探听消息。此时,孙太后的处境比当年婆婆张太后面对朱祁镇继位时更为复杂和艰难。因为朱祁镇的儿子们年幼,尤其是朱见深才不到两岁,而朱祁钰又毫无辅政经验,责任几乎全落在了孙太后的肩上。
经过多次商讨,孙太后最终决定坚守北京,并任命朱祁钰监国,同时册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。同时,她筹集宫中的金银财物,企图以重金换回朱祁镇,但瓦剌人显然并不打算轻易放人。孙太后意识到,短期内朱祁镇难以归来,遂决定妥协。在于谦等人的劝说下,孙太后同意让朱祁钰继位为帝。
随着北京保卫战的胜利,朱祁钰稳坐皇位,但孙太后并未因此得以喘息。她看着儿子朱祁镇被软禁,内心感到无比压抑。此后的岁月,孙太后在宫中被冷落,而朱祁钰将吴贤妃尊为皇太后,让孙太后变成了名义上的“配角”。尽管如此,孙太后并未放弃对儿子朱祁镇的关怀,直到景泰三年朱见深被降封为沂王,局势发生变化。
景泰八年,孙太后终于迎来了她人生中的反击——在得知武清侯石亨计划迎立朱祁镇复位后,她毫不犹豫地支持了这场夺门之变。朱祁镇成功复位后,孙太后和儿子彻底向朱祁钰报复,将他废除并软禁。数月后,孙太后再度恢复了自己在宫中的权力地位。
直到天顺六年九月初四,孙太后寿终正寝,享年六十四岁。在她的一生中,孙太后经历了许多风波,从一位普通的贵妃跃升为权力至高的太后,再到亲自推动儿子复位,可以说,她不仅深刻影响了明朝的政治格局,也见证了这一王朝的兴衰更替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